• 謠俗蠡測

    出版時間:2001-3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作者:鐘敬文 著,巴莫曲布嫫,康麗 編  頁數:305  字數:206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民俗演示人類歷史軌跡,民俗隨筆摘取社會人間世象,凝聚哲學思辨,曲現代作家、民間文藝學家、民間文藝學家、考古學家、文化人類學家、歷史學家、民俗學家精心撰寫的民俗學術隨筆,是他們長期從事田野作業,社會調查,研究傳統生活。方式及文化創造的理論結晶,融學科交叉,歷史考察與人生哲理于一體,展示了叢書的視野與品位。

    作者簡介

    鐘敬文(1903)本世紀初年,出生于廣東湛第豐縣。民俗學家、民間文學家、散文家。早年留學日本,研攻民俗學??谷諔鸢l時期,曾在南方前線從事宣傳工作,并作有報告文學多篇。前后歷任浙江大學,中山大學及香港達德學院講師、教授、研究生導師。新中國成立后,一直任北京

    書籍目錄

    出版說明  一  十日、扶桑和烏鴉  二  蟾蜍、兔子和嫦娥  三  植物起源傳說  四  從石龜到石獅子  五  民族志與古典神話研究  六  斗牛的起源與農耕  七  醫藥的源起與民間信仰  八  巫與醫  九  古代民俗中的鼠  十  《老鼠娶親》  十一  劉三駔乃歌圩風俗之“女兒”  十二  《杭俗遺風》  十三  《東國歲時記》  十四  重刊《北平風俗類征》  十五  民間藝術叢談  十六  民間圖畫展覽的意義  十七  高密民間美術  十八  關于民間戲劇  十九  看了樂亭皮影戲以后  二十  儺戲面具  二十一  豐富的中下層文化  二十二  民居漫話  二十三  傳統文化隨想  二十四  談民族下層文化  二十五  節日與文化  二十六  民間節日的情趣  二十七  歲尾年頭  二十八  憶社戲  二十九  花的故事  三十  啖檳榔的風俗  三十一  天問室瑣語  三十二  我與她  三十三  六十年的回顧  三十四  難忘的杭州時期  三十五  民俗文化學思想的來龍去脈  三十六  反思與體會  三十七  屈原與民俗文化  三十八  文學研究與民俗學方法  三十九  詩和歌謠  四十  略談巴赫金的文學狂歡化思想  四十一  民眾生活模式和民眾教育  四十二  民俗文化的民族凝聚力  ……編后記

    編輯推薦

      十日,扶桑和烏鴉蟾蜍、兔子和嫦娥,斗牛的起源與農耕屈原與民俗文化,民俗生活模式和民俗教育。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謠俗蠡測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1條)

     
     

    •     這本書質量不錯,價格又實惠。
    •     大家經典,值得細讀。
    •     書的紙張不錯,內容更不錯。
    •     我覺得書的內容很零碎,很散!
    •     《謠俗蠡測》一書是我繼《中國民俗通史——清代卷》之后在當當第二次上當的垃圾!論傳統文化目前臺灣及海外屬正常水平,大陸垃圾甚多,很多著述都在水平線以下,稍不留神,就會上當!中國傳統文化研究——海外水平最高,其次港臺,大陸最次!事實也是:追根溯源,根在海外,是外國人最先發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并開啟了利用現代社會科學研究的方法論、本體論、系統論的思路去研究整理中國文獻的先河。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言,(大陸)民俗研究隊伍的質量堪憂!鄙人感覺費先生的話高屋建瓴,一針見血!大陸作者,尤其不中不老的一代文化學人沒有嚴格規范的學術根基,行文大多都是業余白話,用語邋遢不夠精煉,毛病多極,鐘文尤甚!而讀者期盼的真正的中國白話原來在49年之前的大陸,現在大都在臺灣作者那里。此書只能反證民俗的根脈原在民間,余無可言之處!你看過顧頡剛師的《秦漢的方士與儒生》之后,再看此書,簡直腐儒一個!慘不堪言!鄙人從事視覺藝術,原不想對此塊作過多言論和評價,言多有失么,實在太看不過去了,請諸位后生擦亮眼睛啊,再不要讓這類不倫不類的東西在但當晃悠了!你看看臺灣的一般碩士論文大都在150頁上下,大陸此類腐儒還是什么民俗專家、博導,哎呀,讓后生臉上無光??!關于大陸社會科學研究,***在90年代就指出,原話記不太清了,大意是“我們的科學研究現在(指90年代)比較弱,而社會科學一塊兒不是弱,是差得太遠?!毕肓私庵袊鴤鹘y文化,有時你不妨看看1900前后那些來中國的外國人寫的書,感受遠比我們自己來得真切和敏感,同時還讓你有一種國際視野在里面。真切期盼如李鑄晉、漢寶德、白謙慎、雷德侯、李零、彭德之類作者,這些作者要么引經據典、詳察博征,要么立身剛健、發一家之言,讀來令人感覺氣息崇正、深思飛揚!寫書要么緊個樣,要么放個樣,謠俗蠡測一書不緊不松,還不如去讀地方志、去和老農聊天!
    •         鐘老的“命題作業”
        
          ——鐘敬文民俗隨筆《謠俗蠡測》編后記
        
        
          作者:巴莫曲布嫫 康麗
        
        
          時在春中,陽和方起。作為后學,我們在鐘敬文教授97歲華誕之際,終于完成了先生親自命題的特殊作業:編選出了這本沉甸甸的民俗隨筆。
        
          先生親自將本書定名為《謠俗蠡測》,意味十分深長。我們在文章的選讀過程中,也漸漸領會了先生的寓意?!爸{”、“俗”二字,實則涵蓋了先生一生學術探索歷程的一體兩翼。在此,“謠”蘊含著先生的民間文藝學研究;而“俗”則綜括著他對中國民俗學的理論思考。作為中國民俗學的奠基人之一,先生常常以“我是五·四的兒子”為驕傲,當年他積極投身于“歌謠學運動”,以歌謠的搜集與研究為始端,踏入民俗文化的華野天地,在中國民俗學八十個春秋風雨如晦的曲折進程中,始終孜孜不倦地耕耘著,探索著,建樹著,始終秉持著“知難而進,除死方休”的學術精神,直至今天,他依然精神抖擻、敏贍睿思地奮斗在民俗學教學與科研的第一線。正如學界所知,三十年代,他從歌謠學草創鴻圖,建構了中國民間文藝學的學科體系;八十年代,他立足于民間文藝學在新時期的拓展,又標舉了民俗文化學的嶄新藍圖;世紀之交,他又更新了民俗學中國化的全新闡釋,倡導要建立起“一國多民族的”中國民俗學派。在先生一生的著述中編選這部隨筆的同時,我們從先生走過的漫長學術歷程回觀了中國民俗學的發展進程,而“謠”、“俗”二字正是其中最為重要求索且相互關聯著的兩個維度。
        
          我們師從先生,雖然知道每一階段的學習都只能是在艱辛蹣跚之中才能在學養上有所增進,卻未曾想到本書的編選,不僅是一種“讀解”,更是一種“聆聽”,翻開每一篇文章,那字里行間都在講述著先生各個時期的學藝經驗,文中始終流動著智慧與哲思、又不乏情趣與詩意,使我們收獲到了如此豐厚的德與知。先生歷來強調為人與為學的關系,在每一屆新生踏入校門的第一堂課上,先生都會從“首先學會做人”講起,而在他的著述與文章中往往會在論及學術的同時透露出他對人性與品格的高度重視。僅從本書題中的“蠡測”二字,就能從中窺見先生對為人與為學的深刻把握。我們都知道“以蠡測?!边@個典故出自《漢書·東方朔傳》,而先生立題落筆于此,言近旨遠,含蘊著以小見大,探淵索珠的寓意,可謂“一言而巨細咸該,片語而洪纖靡漏”。而先生本人作為老一輩的民俗學家,后學景仰的學術巨擘,卻以“蠡測”概括本書結集的指歸,從中可知先生莊重的治學態度與嚴謹的自我評價,更深藏著他虛懷若谷的謙遜謹慎和高遠弘毅的大家風范,也貫注著發人深思的警策。
        
          我們想,這也是先生“命題作業”的初衷,他要求我們將編選工作當作一個主動學習的過程,去自覺體認民間文藝學與民俗學的要義,去認真思索做人與問學的宏旨。在歷時數月的整個學習過程中,先生多次親自指導,從他一絲不茍的圈批中,從他認真聽取的眼神中,我們領悟到了先生教書育人的良苦用心?!爸{俗蠡測”四個字,讓人玩索不盡,抽繹無窮。正如在我們《中國民俗學史》的第一堂課上,先生的高足董曉萍教授在題為《跟著先生學治史》的指導報告中給我們提出了這樣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怎樣學到先生的‘真功’?這是一個不能回避的問題?!笔堑?,我們應該在治學過程中不斷地向自己追問這個問題的真正答案。
        
          在此,我們還應就本書的編選工作向讀者作一個交待:
        
          先生一生著述宏富,文章華翰,已經出版的文集與選集等以身高,而從這套叢書的角度來考慮采擇也當不失其“隨筆”之旨趣。故,全書所收的58篇文章,也可謂“蠡酌管窺”先生的學術楷式,故以兼具學術性與趣味學為原則,在編排順序上力圖從具體的民俗事象,到中國民俗學史的回顧,再到學科理論的思考。從時間跨度上看,早自1933年的《中國的植物起源傳說》,近迄1999年的《建立中國民俗學派》;從文章體類上看,內容廣泛,有長有短,不拘形式,舉其要者,大凡有這幾類:其一,叢考雜辨式的學術性札記,如《十(九)日、扶桑和烏鴉》、《從石龜到石獅子》、《民俗中的鼠》等,或證古經,考今俗;或說事象,析俗理,辨疑惑,多屬先生早期研究中在名物考釋、事象分析中的一得之見,或一家之說,貫古通今,洞中肯綮,即使對今天的民俗學研究來說,也同樣深有值得參照的學術價值; 而先生早年傾力所著的學術長文,也依據上文所述的學術性與趣味性的原則,節選其中一、二另題按序收編,如《巫與醫》、《植物起源的傳說》等,以饗讀者。其二,隨筆叢談式的散記,如《傳統文化隨想》、《天問室瑣語》、《啖檳榔的風俗》等,主要是話文化,記風土,示俗趣,明事象,探學藝,以至一書之評解,或述某俗之偶感,舉凡所錄雜識,皆意興所致,亦莊亦諧,別有情趣,從中不難品味到先生作為詩人和散文家的文心智思,詞約事豐,皆有妙諦。其三,學理闡發式的述論,如《民俗文化學思想的來龍去脈》、《屈原與民俗文化》、《建立民俗學的中國學派》或敘或議,因事見理,由淺入深,清簡曉暢,文筆生動,既具學術性的思辯,又具有知識性的開啟,讀者定有會心,從中領悟民俗與民俗學的潛在的義理與顯豁的意蘊。其四,先生平素所作的題跋,即使是在這樣平易的話語談說之中,也不乏精見,勝義迭出,而且總是讓人頓悟而邈遠……由于篇幅所限,我們掌握的材料也難以盡納其中,編選過程中也定有疏漏、缺失與不周之處,敬請讀者給予指正。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從接受任務到編選成書,我們的心緒始終縈繞著心動與感動:心動于先生給了我們這個問學受益的機會,感動于先生蠡測謠俗的博大胸懷。我們希望先生這部民俗隨筆的出版,能為更多的讀者打開通向民俗學勝境的一道窗口,去品味其中的民俗意趣與文化蘊藉。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向往之。非曰能之,愿學焉。
        
          我們愿與讀者共勉。
        
        
          編 者
        
          1999年4月24日
        
          于北師大民間文化研究所
        
        
          
          鐘敬文著:《謠俗蠡測──鐘敬文民俗隨筆》,
        
          巴莫曲布嫫、康麗編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     鐘敬文也能代表中國民俗學的最高水平?
      讀了鐘敬文的《謠俗蠡測》,甚為失望。
      論傳統文化目前臺灣及海外屬正常水平,大陸垃圾甚多,很多著述都在水平線以下,稍不留神,就會上當!
      中國傳統文化研究——海外水平最高,其次港臺,大陸最次!
      事實也是:追根溯源,根在海外,是外國人最先發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并開啟了利用現代社會科學研究的方法論、本體論、系統論的思路去研究整理中國文獻的先河。
      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言,(大陸)民俗研究隊伍的質量堪憂!鄙人感覺費先生的話高屋建瓴,一針見血!大陸作者,尤其不中不老的一代文化學人沒有嚴格規范的學術根基,行文大多都是業余白話,用語邋遢不夠精煉,毛病多極,鐘文尤甚!而讀者期盼的真正的中國白話原來在49年之前的大陸,現在大都在臺灣作者那里。此書只能反證民俗的根脈原在民間,余無可言之處!
      你看過顧頡剛師的《秦漢的方士與儒生》之后,再看此書,簡直腐儒一個!慘不堪言!
      鄙人從事視覺藝術,原不想對此塊作過多言論和評價,言多有失么,實在太看不過去了,請諸位后生擦亮眼睛啊,再不要讓這類不倫不類的東西在但當晃悠了!
      你看看臺灣的一般碩士論文大都在150頁上下,大陸此類腐儒還是什么民俗專家、博導,哎呀,讓后生臉上無光??!
      關于大陸社會科學研究,***在90年代就指出,原話記不太清了,大意是“我們的科學研究現在(指90年代)比較弱,而社會科學一塊兒不是弱,是差得太遠?!?br /> 想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有時你不妨看看1900前后那些來中國的外國人寫的書,感受遠比我們自己來得真切和敏感,同時還讓你有一種國際視野在里面。
      真切期盼如李鑄晉、漢寶德、白謙慎、雷德侯、李零、彭德之類作者,這些作者要么引經據典、詳察博征,要么立身剛健、發一家之言,讀來令人感覺氣息崇正、深思飛揚!
      寫書要么緊個樣,要么放個樣,謠俗蠡測一書不緊不松,還不如去讀地方志、去和老農聊天!
    •     相關回應見: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9564083/
    •     2010-01-22 05:13:03 民俗學的秋菠 (Amazing, folkloristics...) 請樓上的看清楚再予以置評?!吨{俗蠡測》是在“民俗隨筆”叢書中出版,何謂“隨筆”?自然不是研究專著。你拿來與顧先生的《秦漢的方士與儒生》進行比較能成立嗎?
    •     2010-01-22 08:40:46 品三 見過許多崇洋媚外的,沒見過崇洋媚外到了這么無恥地步的。
      30年前,我們的學術規范沒有恢復和建立起來,我們的學術水平確實顯得比較弱。
      現在都什么年代了,這位老兄對學術進展毫無知見,居然還在拿幾十年前的老話來批評當代學術,真是可笑復可憐。
      每一個時代有每一個時代的學術,鐘先生這些文章,大都是幾十年前的隨筆小品,又不是正式論文,誰說過這些東西就代表民俗學最高水平了?
      如果我也以“論文”的要求來要求所謂“克來妻嚎”的這篇狗屁文章,你不也是一文不值嗎?
    •     2010-01-22 12:42:19 英古阿格 (阿格) 假如中國民俗學需要幾個假洋鬼子的青睞才能“名正言順”,那才是真正的悲哀!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堅守陣地,熬苦求真,中國民俗學有這樣一批開拓者、堅守者,中國民俗學有著不凡的過去,也會迎來輝煌的明天!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

    中文字幕精品久久久久人妻红杏